作 者 | 王丹丹,曹湊貴 |
第一作者 | 王丹丹 |
作者單位 | 周口科技職業學院醫學系,河南周口 |
卷 號 | 46 |
發表年份 | 2018 |
發表刊期 | 32 |
發表頁面 | 123-127 |
關 鍵 字 | 秸稈還田;免耕;活性有機碳;碳庫管理指數;產量, |
摘 要 | [目的]探明耕作措施和秸稈還田方式對耕層土壤(0~20 cm)活性有機碳和水稻產量的影響。[方法]于2012年在湖北省大法寺鎮稻麥復種系統試驗基地,設置了免耕(NT)和翻耕(PT)2種耕作方式以及5 250(SR3)、3 500(SR2)、1750(SR1)、0 kg/hm2(SR0)4種秸稈還田量。[結果]與翻耕相比,免耕顯著降低10~20 cm土層土壤總有機碳(TOC)5%~21%、易氧化態碳(EOC)7%~43%、微生物生物量碳(MBC)10%~46%、碳庫管理指數(CPMI)6%~44%,顯著降低5~10 cm土層土壤水溶性有機碳(DOC)23%~36%。與秸稈不還田相比,處理SR3和SR2增加5~10 cm土層土壤DOC 29%~38%。處理SR3能顯著降低水稻產量9%~24%。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產量與EOC呈極顯著正相關,與DOC則呈顯著負相關,表明EOC、DOC對于短期內稻田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量的改變響應最為敏感,與作物生長密切相關。[結論]相較于傳統耕作方式,短期免耕與秸稈還田不是適合砂壤土質增碳增產的技術模式。 |
附 件 |
耕作措施與秸稈還田方式對土壤活性有機碳庫及水稻產量的影響![]() |
注:若需下載,請右鍵單擊另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