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明確水田和旱地土壤交換性鎂的供應能力及影響因素,為科學施用鎂肥提供依據。通過對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400組不同利用方式的典型耕地土壤進行分析,研究水田、旱地2種土壤交換性鎂供應能力的差異性及其機理。結果表明,全縣土壤交換性鎂平均含量僅為46.9 mg/kg,各鄉鎮間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土壤交換性鎂平均含量最高的鄉鎮是橋東,平均含量達91.3 mg/kg,最低的鄉鎮是白洋,平均含量僅為17.9 mg/kg;水田土壤為51.9 mg/kg,旱地土壤為32.5 mg/kg,水田土壤交換性鎂的供應能力高于旱地;稻—稻—菜水旱輪作方式的土壤交換性鎂含量平均為70.58 mg/kg,稻—稻輪作方式為47.85 mg/kg,大豆—甘薯旱地輪作方式為28.91 mg/kg,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交換性鎂供應能力有較大影響。進一步分析土壤交換性鎂與理化性狀關系得出,土壤交換性鎂與有機質、陽離子交換量、黏粒、粉粒等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砂粒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綜合得出,詔安縣土壤交換性鎂含量處于較低水平,各鄉鎮間分布不平衡,且供應能力較弱,可能會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因此,合理增施鎂肥,特別是旱地土壤,可以有效降低缺鎂造成的影響,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