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0期

“豬-草-魚”生態循環養殖池塘水體營養鹽及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研究

作  者 張凱,王金林,謝駿,王廣軍,余德光,李志斐,毛東東,付兵
第一作者 張凱
作者單位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廣東廣州
卷  號 46
發表年份 2018
發表刊期 20
發表頁面 51-56
關  鍵  字 豬-草-魚;水質;浮游植物群落;多樣性,
摘  要 “豬-草-魚”生態種養模式是將豬糞尿經過發酵處理后種植優質高產牧草,再用牧草養魚的一種生態高效種養模式。以“豬-草-魚”生態種養模式為研究對象,研究該模式中池塘水體營養鹽及浮游植物群落結構變化,監測水體溫度(T)、溶解氧(DO)、pH、透明度(TS)、總氮(TN)、氨氮(NH4+-N)、硝酸鹽(NO3--N)、亞硝酸鹽(NO2--N)、總磷(TP)、磷酸鹽(PO43--P)、化學需氧量(COD)、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結果表明,NO3--N、PO43--P、pH、DO和TDS是控制“豬-草-魚”生態種養模式中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的主要水環境因子。NH4+-N、NO2--N、PO43--P含量的最高值分別為0.61、0.03、0.16 mg/L,COD呈逐漸下降趨勢,為21.89~32.46 mg/L。養殖前期及中期,藍藻種群在水體中占絕對優勢,分別占83.58%、89.17%;后期藍藻種群優勢顯著下降,占52.18%,綠藻占43.80%。養殖前期浮游植物平均豐度為7.78×107個/L,中期為7.81×107個/L,后期為1.54×108個/L。養殖前期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為11.05 mg/L,中期為8.46 mg/L,后期為18.72 mg/L。浮游植物群落多樣性指數為1.32~2.63,且浮游植物群落多樣性指數整體表現為養殖后期顯著高于前期和中期。“豬-草-魚”生態種養模式對水環境產生的生態效果顯著,不會導致水體N、P過量累積,一定程度上抑制水體富營養化,且浮游植物群落多樣性指數提高,池塘生態系統更加穩定。
附  件 “豬-草-魚”生態循環養殖池塘水體營養鹽及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研究
注:若需下載,請右鍵單擊另存
點擊關閉

在線客服

服務熱線:0551-65160973

二維碼

m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