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3期

3種典型濕地基質脫氮潛在能力與微生物學機制研究

作  者 沈炫旭,張建,程呈,謝慧君
第一作者 沈炫旭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大學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再利用實驗室,山東濟南
卷  號 46
發表年份 2018
發表刊期 23
發表頁面 35-38,68
關  鍵  字 濕地;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脫氮;環境因素,
摘  要 [目的]比較3個典型濕地的脫氮潛能,探討微生物學機制。[方法]在濕地中實地采樣,測定基質脫氮能力,通過高通量及實時定量PCR分析微生物學機制。[結果]黃河三角洲自然濕地(YRD)更有利于NO-3的去除,東汶河人工濕地(DWR)與小湄河河流濕地(XMR)更有利于NH+4的去除。DWR中nobL的拷貝數最高,而在YRD與XMR中差異不大;YRD基質中amoA的拷貝數低于DWR和XMR中。β-變形菌(β-Proteobacteria)在DWR和XMR中的相對豐度最高,而YRD中γ-變形菌(γ-Proteobacteria)最高。藍藻細菌(Cyanobateria)在DWR和XMR群落中占據比較重要的地位。[結論]雖然YRD中反硝化菌的數量最少,但是γ-Proteobacteria較高的豐度導致反硝化能力較高;而DWR與XMR具有較多的硝化和反硝化細菌,但是基質類型更有利于發生硝化反應。
附  件 3種典型濕地基質脫氮潛在能力與微生物學機制研究
注:若需下載,請右鍵單擊另存
點擊關閉

在線客服

服務熱線:0551-65160973

二維碼

m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