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京津冀184個縣的玉米面積和產量數據,利用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和空間聚類分析法測算和分析京津冀玉米種植綜合優勢及時空分布特征,結果表明:京津冀玉米種植規模處于大(>1×104 hm2)、中(0.1~1×104 hm2)和小(<1×103 hm2)水平的縣占總體比例分別約為70%、20%和10%,規模優勢區分布在中南部;京津冀玉米單產處于高產(>6 750 kg/hm2)、中高產(5 250~6 750 kg/hm2)、中產(3 750~5 250 kg/hm2)和低產(<3 750 kg/hm2)水平的縣占總體的比例分別約為30%、40%、20%和10%,效率優勢區集中在環京津中東部地區;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在大于1.5、1~1.5和小于1的縣區數量分別占比約為15%、30%和55%,綜合優勢區分布于北京以南,太行山以東。近10年,玉米大型種植規模區縣的數量增加了約6%,中等規模區縣區數量基本不變,小規模區縣的數量減少了約5%;玉米單產呈波動上升趨勢,相對于2005年,2015年高產水平縣區的數量增加了12.92%,而低產區縣的數量下降了1.34%;玉米綜合優勢的主要優勢和劣勢區沒有發生顯著變化。 |